一纸公告掀起的风暴
“全球贸易动态+法规变化+物流暴雷”
揭开了中国制造业最脆弱的伤疤
5月5日,塞拉尼斯公司(Celanese Corporation)宣布剥离其电子材料业务Micromax®,并再次上调工程材料产品价格。
对亚洲客户LCP/PCT上涨250美元/吨,PPS上涨400美元/吨,PA6/PA66上涨100美元/吨,POM上涨100美元/吨,UHMW-PE上涨100美元/吨,TPV上涨1250美元/吨。
此次调价主要基于多方面成本压力:产品运输和库存调配成本的上升、工厂运营费用的增加、贸易法规的变动以及原材料价格攀升。
价格上调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生效,若合同另有约定,则按合同规定时间执行。

塞拉尼斯旗下的Micromax®业务,是全球**的先进电子墨水与浆料供应商,其产品专为高性能电子产品打造。
通过此次分拆剥离举措,塞拉尼斯团队得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现有运营模式中的高增长资产,进而实现股东价值的释放与现金流的增加。
5月份宣布的涨价产品范围新增包含PPS、HTN、POM、UHMW-PE等。
公告里列出了涨价的一些理由,包括“全球贸易的动态条件”、“产品运输和库存重置成本的上升”、“工厂运营开支”、“变化的贸易法规”以及“原材料成本”等等。
说实话,一家全球性的化工企业,提到这么多因素,而且把“变化的贸易法规”也单独列出来,这很发人深省。
变化的贸易法规
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,中美贸易战2.0注定是一场持久博弈。进口原料成本+15%起跳,不是每个厂家都能撑得住;
全球物流重置成本
此前巴拿马运河干旱限行,导致大多数航线改道至苏伊士运河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航线的运价,海运价格同比涨300%!
工厂运营开支
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,中美贸易战2.0注定是一场持久博弈。进口原料成本+15%起跳,不是每个厂家都能撑得住;
原材料成本
自五一放假以来,石油/天然气价格不断窄幅增长,石化企业利润承压,下游塑料制品利润蒸发30%,成本传导困难。
当塞拉尼斯们把“地缘政治”写进涨价函
中国制造的出路只剩四个字——
「国产替代」
公告中塞拉尼斯提到他们有独特优势来确保供应的连续性,这或许是他们想传递给客户的信心,但对于下游客户来说,更直接、更现实的感受还是成本的增加。
我们认为,这份涨价函再次提醒我们,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依然充满挑战,各种成本压力和不确定性交织存在。
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,这既是外部传导的压力,也是进一步提升自身韧性、加强产业链自主可控、寻找替代方案、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的动力。
我们不能简单抱怨,而要更积极地去适应、去应对,要做好在复杂和高成本环境下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准备。